俗話說“一白遮百丑”,白皙、靚麗的皮膚一直是東方女性所向往與追求的,因此美白類化妝品在中國乃至亞洲都深受消費者歡迎。美白化妝品是指有助于減輕或減緩皮膚色素沉著、達到美白增白效果的化妝品。美白類化妝品的功效評價方法大致可以分為體外法和在體法兩類。
體外法
1 生物化學法
主要通過評估美白活性成分對酪氨酸酶的抑制率等來表征其美白功效,如體外酪氨酸酶抑制法等。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途徑中的主要限速酶,其酶活性對黑色素的數量及皮膚的顏色有很大影響。此類方法操作簡單、結果呈現快速、所需成本低,適用于對美白活性成分的初篩和高通量篩選。
2 物理化學法
通過化學儀器對化妝品中美白活性物質的種類與含量進行測定,以此推斷美白效果。如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液質聯用以及氣質聯用等儀器進行分析檢測,分析測定美白化妝品中有效成分的種類和含量,以推測其美白效果。該方法只能通過已知的美白功效成分(如熊果苷和煙酰胺等[1])對產品美白效果進行推測,不能反映出由多種成分組合在一起的產品的整體效果,在實際應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3 細胞生物學法
通過體外培養黑色素細胞或者含有黑色素細胞的體外重組人工皮膚模型等,運用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等來確定美白劑對黑色素細胞的生理毒性、黑色素生成相關酶及細胞因子活性、黑色素向角質形成細胞轉移及代謝相關酶及細胞因子的活性、黑色素總含量等的影響[2]。細胞試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擬人體環境,但該方法對細胞數量、環境溫度、測定時間等因素要求高,適合初篩和機制的研究。
在體法
《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中明確指出,祛斑美白類化妝品應當通過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方式進行功效宣稱評價。《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提出了“紫外線誘導人體皮膚黑化模型祛斑美白功效測試法”和“人體開放使用祛斑美白功效測試法”兩種實驗方法。
1 紫外線誘導人體皮膚黑化模型法
按照要求招募不少于30位志愿受試者入組,用日光模擬儀建立人體皮膚黑化模型,照射結束后第5天,對各測試區皮膚顏色進行視覺評估和膚色儀器檢測,并開始在各黑化測試區涂抹相應受試物。連續涂抹受試物至少4周,在涂抹后1周、2周、3周和4周對皮膚顏色進行視覺評估和儀器檢測,并記錄。
2 人體開放使用法
按照要求招募不少于30位志愿受試者入組,對入組的合格受試者進行產品使用前皮膚基礎值評估和測試,包括視覺評估、儀器測試和標準圖像拍攝,并記錄;產品使用后2周、4周、8周再次進行相同的評估和測試。
評估方法
1 視覺評估
由皮膚科醫生借助由淺至深膚色的色卡對各測試區膚色進行分別評估,
2 皮膚色度儀測量
根據國際照明委員會規定的色度系統(CIE,L*a*b*色度系統)來測量皮膚顏色的變化(L*代表皮膚黑白度,數值越大表示膚色越亮,偏向白色;a*表示紅綠色度,+a為紅色方向,-a為綠色方向;b*表示從黃色至藍色的范圍,+b表示黃色,-b表示藍[3]),并由此計算個體類型角(ITA°,individual type angle),用于表征皮膚明亮度,其值越大,皮膚越明亮。通常使用皮膚顏色測試探頭Colorimeter CL400,三刺激比色計Chromameter CR-400(圖1)等儀器對膚色進行量化。
圖1 三刺激比色計
3 皮膚黑素檢測儀測量
通過測定皮膚表面對特定波長光譜的吸收來表征皮膚中黑素含量,即黑素指數(melanin index,MI),MI值越小,膚色越淺,反之越深。通常使用皮膚黑色素和血紅素測試儀(Mexameter,MX18)(圖2)來測定皮膚的黑色素與血紅素。
圖2 窄波段反射分光光度計
4 圖像攝取和分析
“人體開放使用祛斑美白功效測試法”中要求有圖像攝取和分析。在各訪視時點,采用皮膚圖像拍攝系統拍攝標準圖像,如VISIA面部成像[4](圖3)、皮膚鏡等圖像收集儀器。用圖像分析軟件分析受試部位不同訪視時點相關參數(色斑光密度均值、色斑面積占比),并記錄;受試部位圖像色斑光密度均值越小,膚色越淺。
圖3 VISIA全臉分析儀
結語
隨著美白化妝品需求量的增長,各種新型美白原料和宣稱具有美白功效的化妝品與日俱增,對美白功效評價方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皮膚的美白機制較為復雜,受多種因素影響,具有美白功效的化妝品可能作用于多個環節,難以通過單一方法進行評價,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綜合評價。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
參考文獻
轉載自:藥大妝研
我們的服務:
研發服務 | 體外功效評價 |
• 為功效原料改良及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 為產品配方改良及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 研發咨詢服務 |